还在把抗生素当消炎药吃一念之差,危害很大

我感冒了,吃什么药啊?

快吃点感冒药,再吃点阿莫西林,消炎好得快。

在我国,这种对话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大家都习惯了「消炎」,阿莫西林也几乎成了家庭小药箱的标配。

孰不知这就叫「滥用抗生素」。

乱吃阿莫西林的话,感冒治不了,损害健康倒是有一份功劳。

而这一切,正是大家把「抗生素」当成「消炎药」引起的。

消炎药?抗生素?傻傻分不清楚

说起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但却很少能有人意识到阿莫西林就是抗生素,不能乱吃。

抗生素的正确说法是「抗菌药物」,解释抗生素药理作用的英文单词是「anti-infection」,将它翻译成中文就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

这类药物只对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有效,使用抗生素把敏感菌造成的感染控制住后,由这些敏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你可能会问,这不还是「消炎」么?

但你还要明白的是,炎症并不是特定的某种疾病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具有的共同表现。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外伤等都可以引发人体表现出红、肿、热、痛等表现,可以把这些现象简单理解为炎症。

抗生素只能对抗一部分细菌,对病毒、真菌、过敏、外伤等引发的炎症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如果身体的炎症不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引发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效果。

即便是所谓的「消炎效果」,也是抗生素与敏感菌战斗取胜后得来的,抗生素并没有直接去对抗炎症。

什么才是真正的消炎药?

在医学上,通常把下面的两类药叫做消炎药:

一类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它们都是直接去对抗炎症的,也就是说能直接减轻你的红、肿、热、痛等表现。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而言,可的松类激素是身体自行分泌的,所以,感冒引起的嗓子发炎,即使不用任何药,好好休息几天也会自愈,因为人体会自己「消炎」。

对于免疫系统异常的人而言,有时为了控制炎症症状会选用消炎药,但也会区分不同的炎症部位来选用不同的消炎药。

比如过敏性鼻炎,常常选用激素类的鼻喷雾剂;而关节炎,则会选择止痛类的布洛芬等口服药。

不滥用抗生素是我们的责任

滥用抗生素的最严重后果是产生「超级细菌」。

形象点说,就是一些细菌获得了防御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盾牌,变得刀枪不入,它所对应的医学词汇是「多重耐药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就属于这类「超级细菌」,它是伴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而出现的。目前MRSA医院内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住院的病人(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深受其害。

如果大家还有事没事随便吃点「阿莫西林」,那么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永远无法彻底改观。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级细菌」医院泛滥了。一旦日常环境中大规模出现超级细菌,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牺牲品。

中国人用药十大误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有限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由国家食药监局主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结果显示,我国90%的居民不懂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

误区一:病情好转便停药

  70%的人喜欢自我判断病情,随意加减用量。有人病情稍有好转即无继续坚持服药的耐心;有人误认为服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便随意加大剂量;有人因害怕药物的毒副反应,随意减轻剂量。事实上,擅自停药可能产生停药反应,严重的会促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剧,甚至出现原来疾病所没有的奇特症状,并可能危及生命;随意减少药量、用药疗程,可能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贻误病情;随意换药,会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难以找到原因;自行添药若配合不当,会发生对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或招致毒性反应;而当停不停,则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误区二:不重视服药时间和药效

  50.27%的网友不知道“顿服”的意思,误以为“每顿饭时服药”;同时,网民对“睡前服药”一词一知半解。此外,很多人把抗生素当“常备药”,感冒、腹泻时随意用。“顿服”是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睡前服药”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做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若服药后立即卧床,药物有可能滞留食道,引起食道溃疡。“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另外,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忽视了夜间,这就容易导致白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偏低,影响疗效。

  误区三:药品过保质期也可以吃

  很多家庭储备的常用药品,即使是在保质期内,开封后太久不用或存放不当,药效也会打折。而即便对于过期的药品,不少人仍认为“对健康损害不大,吃总好过不吃”。据报道,药品真正的有效期可能比包装上标注的要短,而恰当的保存方法能延长其有效期:开瓶后,立即丢弃干燥剂;大瓶药用小瓶分装;“板装”药最好用深色小玻璃瓶保存,避免受潮。此外,如发现药品过期,应毫不犹豫地放弃。需要提醒的是,眼药水对无菌要求较高,最好能在1个月内用完,并按说明提示的温度保存。

  误区四:中成药无副作用

  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很安全,甚至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效。这些人尤其对以前曾经服用过的中成药有较大的“信任感”,易按经验服药。专家提醒,这种做法很盲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疾病谱在发生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按经验用药”的做法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比如,较易被滥用的活血化淤类中成药,若祛淤过猛或长期使用,均易耗血伤正,造成气血亏虚,因此不宜久用。还有一部分复方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特别是一些有降压或降糖辅助效果的中成药,如果误以为没有副作用而滥用,会影响对血压、血糖的控制,后果堪忧。

  误区五:用牛奶送药有营养

  50.94%的网友误以为可用牛奶送服药物,不少人还对此振振有词:用有营养的东西服药疗效更胜一筹。事实上,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酪胺,当体内一种分解酪胺的酶被降压药抑制时,酪胺就会大量蓄积,引起血压骤升、心律紊乱,严重者会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此外,许多药物如果用牛奶送服,就会失去药效。比如,土霉素、四环素之类的药物,若与牛奶或乳制品同服,可与乳制品中的钙离子结合,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专家还提醒,干吞药片在食道中刺激食道粘膜,可能引起食道炎、食道溃疡等病症;而茶水、果汁等饮料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易与药物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

  误区六:喝酒吃药也可以

  58.8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食药监局特邀专家、医院原药剂科主任药师张继春指出,在服用药物时应避免饮酒。不少抗生素药物与酒精同时进入身体后,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安定)也是禁止与酒精类饮料同服的药物,同服极易加重嗜睡、昏睡表现,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误区七:抗生素无损新生儿、孕妇健康

  51.07%的人对新生儿慎用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缺乏了解。张继春介绍说,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大剂量服用氯霉素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进而发生致命性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曾登上春晚舞台的舞蹈《千手观音》的21名残疾人演员中,有18名是因为在2岁前使用抗生素发生过敏,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因此,父母在给新生儿用药时,要有谨慎用药的安全意识,切不可病急乱用药,或是单凭经验自行给孩子用药。

  另有统计显示:50.32%的网友不知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张继春认为,孕期谨慎用药没错,但不可一概而论,随意用药或坚决不用都有可能危及母婴,正确做法应是仔细研读说明书或及时寻求医生指导。

  误区八:不知非处方药还分为甲、乙

  甲类非处方药包装上的“OTC”标识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零售;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的“OTC”标识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及旅店零售。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在日常进行自我药疗的过程中,优先推荐公众使用乙类非处方药。

  误区九:补药多吃无碍

  广州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发现,很多人想吃“补药”,其实有时更像是种心理需求。他认为,一般在大病后、产后、术后体虚的人,才有必要适当用药进补。不过,进补也讲季节,一般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较适宜。另外,进补不宜长年累月。因为补药也是药,用不对症或补过头也可能伤身。如在广东,若长期单独使用过于温燥的红参,易出现口臭、咽痛甚至流鼻血等症状。一般人补气生津,更适宜用西洋参。

  误区十:输液可以让病症好得快

  公开资料显示,年,我国医疗输液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生建议,临床上,一般在以下4种情况下才需要输液:一是消化功能差,无法口服时。如患有某些胃肠道疾病需要禁食,消化功能受影响时;意识不清不能口服时。二是外用无效时。如皮肤类疾病首选外用药,但若外用药不能达到相应效果时需输液。三是严重急症,口服药不能缓解时。急性疾病,如病人发生急性肺炎、休克等症状时,吃药效果不明显,需输液。四是药物可能伤害组织、血管时。某些治疗肿瘤的化疗药,如果直接口服,可能伤害血管,甚至引起组织坏死,这时可以采用输液。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
辽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gzhouxianhua.com/jbzd/3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