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就来行政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enklarediabetes.com/chaoliu/xinchao/2355.html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东、西方国家食管癌具有差异性,国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为我国食管癌患者带来新选择。
专家简介王惠杰教授肿瘤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医院肿瘤内科
熟悉肿瘤内科临床常规诊疗工作及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目前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内科治疗
食管癌是全球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全球食管癌新发病例60.4万,死亡病例54.4万[1]。近年来,新药、新治疗策略的出现为食管癌领域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为紧跟前沿、促进临床诊疗,“医学界”有幸邀请到医院王惠杰教授就我国食管癌诊疗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专业分享。食管癌诊疗东、西差异大,
亟需“中国特色”药带来突破
王惠杰教授指出:“相比欧美国家,我国食管癌在病因学、病理类型、高发部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治疗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发病人数上,我国食管癌患者占全球总数的一半,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居我国恶性肿瘤第六和第四位[2]。在病理分型上,西方国家以食管腺癌为主,而我国食管癌患者组织学类型以食管鳞癌(ESCC)为主,约占90%,且呈现明显的地理性分布差异。在发病部位上,中国食管癌患者以食管中段、上段居多,欧美国家则以食管下段为主。发病原因上,中国食管癌主要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有关,并且男性居多。因此在治疗手段上,无论是外科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还是免疫治疗,中西方食管癌的治疗策略都有所不同。图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2]目前,早期食管癌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5年生存率约为40%-50%,10年生存率仅30%。而在临床上,大多数中国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即使可以手术治疗的患者也有50%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复发。王惠杰教授表示:“对于晚期患者或者术后复发的食管癌患者一线治疗大多是以化疗为基础的多学科治疗,但疗效有限,有效率约为40%-50%,中位生存时间为8-10个月。而食管癌二线治疗亦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有效率约为20%-30%,中位生存时间仅8个月。近几年,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食管癌患者二线治疗带来了获益,但相比其他恶性肿瘤并未取得明显的预后改善。”因此,食管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传统治疗疗效不佳,晚期患者更是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相比其他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依据中国人群特点开发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可帮助更多的中国食管癌患者获益。国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新选择
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在肿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静脉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既往基础研究证实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诱导肿瘤内部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内部乏氧,激活自噬,增强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3,4]。且多项研究显示与单纯放化疗治疗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同步放化疗可改善局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5-7]。王惠杰教授介绍: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会议(ESMO-Aisa)上发布了一项单臂、II期临床研究[8],进一步评估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入组的52例患者中47例患者可评估疗效,其中13例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PR),18例患者病情稳定(SD),客观缓解率(ORR)为27.7%,疾病控制率(DCR)为6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3.8个月(95%CI2.4-5.3个月)和12.3个月(95%CI7.0-17.6个月)。整体不良反应可耐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发布的另外一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紫杉醇和奈达铂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晚期ESCC的II期临床研究显示[9],50例可评估疗效的受试者中,21例受试者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14例受试者疾病稳定,ORR为42%,DCR为70%。mPFS和mOS分别为5.1个月和13.2个月。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乏力和厌食,整体安全性可控。表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紫杉醇和奈达铂
一线治疗ESCC缓解率
ESMO-Aisa和ASCO大会发布的两项研究分别证实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式。基于其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年版)》推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局部晚期食管癌ORR83.8%,其中完全缓解率56.8%)用于局晚期食管癌的治疗[10]。近期发布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亦推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沙利铂同步放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食管癌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时代,食管癌领域的免疫治疗探索也在不断尝试和突破。近年来,针对晚期食管癌,多项研究已证实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潜力,给免疫治疗从后线前移至一线、新辅助、辅助治疗的探索提供了循证学基础。最新发布的KEYNOTE-研究显示[11],相比单一化疗,免疫联合化疗用于食管癌一线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患者PFS和OS,所有患者的mOS分别为12.4个月vs9.8个月(P0.)。免疫联合化疗成功进军食管癌一线治疗,提示免疫联合治疗将是未来食管癌治疗的发展方向。然而人群选择、最佳治疗模式和剂量、安全性及术后治疗方式依旧需要探索。此外,更多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数据的挖掘也有助于为病因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针对肿瘤微环境、转移模型、人工智能评估免疫微环境等转化研究将促进食管癌更加精准和多样的治疗发展。最后,王惠杰教授表示:在当前免疫治疗时代,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中仍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式,同样也期待其疗效和安全性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获得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
[1]HyunaSung,JacquesFerlayMSc,RebeccaL.Siegel,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GLOBOCANestimatesofincidenceandmortalityworldwidefor36cancersincountries[J].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04February
[2]DianqinSun,etal.CancerburdenandtrendsinChina:Areview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