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丁香柿蒂汤,出自明·《症因脉治》。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胃气虚寒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呃逆、反流性食管炎、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
方歌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降逆又益气,虚寒气逆最相当
组成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参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虚寒呃逆。失于和降,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
本方所治乃胃寒气逆所致。胃气以通降为顺,胃中寒冷,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哕逆不止,胸膈满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胃寒之体征。本方证属胃寒气逆,寒者当温,逆者当降,治宜温胃散寒,降逆止呃之法。
方中丁香辛温芳香,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为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医林纂要》云:“丁香下暖肾命,治冲脉之寒气上冲,中暖脾胃,去积秽之沉寒宿壅,上泻肺邪,去上焦风寒湿热;柿蒂苦涩寒,涩能补敛肺气,以受胃气之上辅,而不至于游散,苦能降泄肺气,以平上焦之虚热,而不至于冲逆;丁香自下而上,以主于祛寒,柿蒂自上而下,以主于泄热,使寒热得其平,而上下不相拒,则逆气平矣。”柿蒂苦平,善降胃气,亦为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的要药,两药配伍,一升一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之功相得益彰,共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则温胃降逆之功尤著,用为臣药。更配人参甘温益气,补虚养胃,为佐药。四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使胃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呃逆、胸痞自除。
加减用药
兼气滞痰阻,舌苔白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中寒有饮,舌苔白滑者,可加桂枝、茯苓以温化痰饮;胃气不虚者,可减去人参;胃寒较甚者,酌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温中祛寒之力;兼气滞胸脘胀满者。加陈皮、木香等以理气除满等。
禁忌本方性偏温热,胃热呃逆者不宜使用。
类方比较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均有降胃气、止呕逆、养胃气之功,同治胃虚气逆之证,故方中都用人参补中益气,生姜和胃止呕。但旋覆代赭汤重在降逆止呕化痰,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心下痞硬,反胃呕吐,噫气不除者,故以旋覆花降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橘皮竹茹汤主治胃虚呃逆偏于热者,故用橘皮理气和胃,竹茹清胃止呃为主;本方主治胃虚呃逆偏于寒者,故用丁香、柿蒂散胃寒,降逆止呃为主。概而言之,三方皆有降逆益气之功,但旋覆代赭汤以重镇降逆为主,橘皮竹茹汤以清热降逆为主,丁香柿蒂汤则以温胃降逆为主。
本方与吴茱萸汤,皆有人参、生姜,同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呃)之功。但丁香柿蒂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逆气上冲,以呃逆为主症,治疗重点在于“降逆”,以丁香、柿蒂为君药,属于降气剂;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以干呕、吐涎沫、巅顶痛等为主症,治疗着眼点在于“祛寒”,以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药,因此归于温中祛寒剂。
附方
《医宗金鉴》丁香柿蒂汤,由丁香、人参、柿蒂、高良姜构成。功能降逆止呕,温中益气。主治胃寒呃逆。
柿蒂汤(《济生方》),本方去人参构成。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主治胸满呃逆,属寒呃而正气未虚者。
柿钱散(《洁古家珍》),本方去生姜构成。功能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主治呃逆,属胃气偏虚而寒不重者。
丁香柿蒂散(《卫生宝鉴》),本方去生姜、人参,加青皮、陈皮构成。功能行气降逆、化痰止呃。主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方论选录
1.汪昂:“此足阳明、少阴药也。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柿蒂苦涩而降气,人参所以辅真气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医方集解.理气之剂》)
2.费伯雄:“呃逆之症非一端。若肾气不收,厥逆而上,头汗微喘,当用大剂参、附以收摄真阳。此治连珠发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胜任也。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冲之呃为辞,岂呃逆之症,但有火呃。竟无寒呃乎?是又过当之谈矣。”(《医方论》卷2)
3。汪绂:“丁香下暖肾命,治冲脉之寒气上冲,中暖脾胃,去积秽之沉寒宿壅,上泻肺邪,去上焦风寒湿热;柿蒂苦涩寒,涩能补敛肺气,以受胃气之上辅,而不至于游散,苦能降泄肺气,以平上焦之虚热,而不至于冲逆;丁香自下而上,以主于祛寒,柿蒂自上而下,以主于泄热,使寒热得其平,而上下不相拒,则逆气平矣;人参以补正气;生姜所以行胃气而升之。”(《医林纂要探源》卷7)
4.张秉成:“夫呃逆一证,其声短促,连续不断之象。虽其证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无不皆自胃腑而来者,以胃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或邪搏胃中,则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为呃矣。昔人有谓肾病者,究竟脏气不能上至于口,必因于胃而出也。亦犹咳之一证,虽有五脏之分,然亦总不离于肺也。方中以丁香温胃祛寒,补火生土;柿蒂苦温降气,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经之药;用人参者,以祛邪必先补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参人胃,镇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验耳。”(《成方便读》卷2)
5。秦伯未:“呃逆连声不止,以胃寒为多,一般采用丁香柿蒂汤,用丁香温胃,柿蒂苦涩降气。此证最易损伤中气,久病及年老患者,须防胃气垂败,可加人参、生姜。此外,寒重的可用吴萸、干姜,痰湿重的厚朴、半夏亦为常用。”(《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费氏指出呃逆之因多端,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概括了本方所治呃逆的病机特点。汪绂对于丁香与柿蒂二药作用的阐释颇详,值得细细揣摩;张氏有关方义的论述亦较中肯,特别是“用人参者,以祛邪必先补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参人胃,镇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验耳”之论,尤为透彻。但汪昂所谓“火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显然于本方立法不合。秦氏提到本证见于“久病及年老患者,须防胃气垂败”,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医案精选
小儿呃逆
某女,4岁。呃逆3年余,生后约半岁即开始呃逆,呃逆连声,声短而频,反复发作,每日发作数次,且每于感冒受凉、情绪变化后发作或反复。医院治疗,给予查全消化道钡餐、抗体、头部CT、全胸片、心电图、血常规等均示无异常,予西药及中药治疗后效果不佳。患儿既往无异常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年5月1日前来就诊时,呃逆阵作,一日数次,无胃脘部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舌淡苔白,脉缓。
查体:神智清楚,精神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
处方:丁香6g,柿蒂6g,谷、麦芽各10g,川楝子10g,白豆蔻3g,柴胡3g,薄荷6g,木香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患儿药后呃逆明显减轻,每日发作次数减少,食欲不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缓。上方加藿香、佩兰各10g,再服7剂。
三诊:患儿呃逆已止,仍食欲不振,面色欠华,无胃脘部不适,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方药:丁香、柿蒂、薄荷、陈皮、木香各6g,白豆蔻、柴胡各3g,佩兰、藿香、乌药各10g,7剂。
四诊:患儿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呃逆又作,每日发作次数少,食欲增强,面色欠华,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加谷、麦芽各10g,服用7剂后得知患儿呃逆止。
五诊:患儿呃逆一度好转后,近日再次发作,呃逆阵作,声短而频,无嗳气,无呼吸困难,能平卧,饮食睡眠正常,舌红苔薄。
处方:丁香、薄荷、木香、鸡内金各6g,柿蒂2枚,柴胡3g,乌药、旋覆花、焦楂、曲各10g,7剂,水煎服。6月24日六诊:患儿服药后呃逆止,食欲正常,夜寐不宁,舌淡苔薄。予:丁香、柿蒂、薄荷各6g,川楝子、夜交藤、柏子仁、谷芽、麦芽各10g,白豆蔻、柴胡各3g,7剂。
随访,患儿用药后至今一直夜寐安宁,饮食正常,未再见呃逆,余无不适。
按语中医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病人多系胃寒、虚症呃逆,因过食生冷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胃气郁逆、年迈体弱致脾肾阳虚等所致。丁香柿蒂汤方中丁香温胃散寒,下气止呃;柿蒂性温而苦涩,专止呃逆,两药相配,为治胃寒呃逆之主药。张锡纯认为·“呃逆终不愈者,以其虚兼郁也”,麦芽能疏肝郁,开脾胃之郁。故配以谷、麦芽健胃消食,开郁散火,与川楝子、柴胡、薄荷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木香气味芳香而辛散温通,擅长调中宣滞,行气止痛。诸药合用能温中散寒,行气降逆,并使胃气得复,呃逆自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