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报
山西省科普作家协会
科普图片制作:王海沣
进食吞咽异常,警惕食管癌作者:张俊萍
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世界癌症日是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年发起的,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2月4日,旨在倡导新的方法促进各组织间的合作,加快癌症研究、预防及治疗等领域的进展,为人类造福。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世界癌症日”的活动主题为“关爱患者,共同抗癌(IamandIwill)”。年最新的全球癌症数据公布,我国癌症发病率增幅最快,全球每新增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就占了21个。也就是说,我国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6个人得癌症,恶性肿瘤仍为威胁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国家十三五计划要求我们从科普预防疾病、早诊早治做起,今天我们就我省发病率很高的食管癌做一些科普。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胸部肿瘤,年全球癌症数据表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食管癌的发病率居第七位,死亡率居第六位,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有河南、山西、河北、江苏、山东、福建、甘肃等区域。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既往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可见食管癌严重威胁我们老百姓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如何预防食管癌呢?下面我们从什么是食管癌说起。
什么是食管癌?
食管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进食通道上的癌症。在中医学上多属“噎膈”“噎”的范畴,《诸病源候论》记述:“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噎”。食管癌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哽噎病”,早期症状表现为进食不同硬度的食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哽咽症状,一般不明显,特别注意后可能会有“三感一痛”症状,咽下食物哽噎、停滞感、异物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随病情进展,会有吞咽困难、甚至呕吐、消瘦、体重下降等。
食管在哪里?
食管是我们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胸部正中间,从下咽部食管入口起到与胃入口的连接部即贲门,全长大约25CM左右。主要任务是负责把食物从口咽部输送入胃,因为这个通道为肌性器官,是有弹性的,如果这个通道长了肿瘤,早期只表现为不好咽即进食哽噎,但随着肿瘤的进展,表现为咽不下去,胸背疼痛等症状。
为什么会得食管癌?
食管癌的发病常与进食过热、过烫、腌制及发霉的食物有关,饮酒、抽烟及遗传因素也占有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
食管癌能不能预防呢?
WHO指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患者早诊早治可以达到治愈,对于食管癌来说也一样,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和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如何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呢?食管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首先强调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细嚼慢咽,尤其是吃粗硬食品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过辣及过烫食物比如烧烤辣味和火锅和油炸食品,吃此类食物时一定待凉至不烫后再进食;戒烟限酒;少吃腌制食物尤其是腌制时间不到含大量亚磷酸盐的腌制品,不吃发霉的食物如霉变的花生馒头等;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生活习惯上预防就是食管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对于食管癌高发地区,有食管肿瘤家族史或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进行筛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早期治疗食管癌,效果最好,通过积极干预如手术或放化疗等,达到根治肿瘤。
预防食管癌,我们能!防治食管癌我们一起行动,“关爱患者,共同抗癌(IamandIwill)”!
《科普微报》
荣获山西省最具影响力
科技新媒体平台称号
第39期总第期
医学第20期
主编:王斌全
常务副主编:郭述真
执行主编:张瑞平
作者:马瑜慧张俊萍
科普图片制作:王海沣
编辑部主任:刘国昇
策划部主任:李惠斌
新媒体部主任:王冠麟
美编部主任:王海沣
助理:小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