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太医说:本刊旧文《仝小林经方讲录:对症处理并非低层次的治疗》《仝小林临证思路讲话:提炼病机拓宽经方应用范围》中,仝提出:经方对症治疗有助于迅速缓解症状带给患者的痛苦,辨证论治则强于调理患者体质,并有利于拓展原方的治疗范围。在本文中仝首先指出当代“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不足,即古今病不能对等,以及辨病分型时多病多证的尴尬,进而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诊疗模式——“症证病结合”,以中医描述的症状为主要切入点,结合证候和疾病综合治疗。此处所说的疾病是现代具有统一标准的西医疾病,避免了众口不一的中国古代疾病划分带来的局限性。这种诊疗模式是在不违背辨证论治思想的前提下,又能调整现代化指标,缓解症状带给患者的痛苦,治疗现代疾病,一举多得。以糖尿病为例,其病程阶段概括为肥胖—脾瘅—消渴,二型糖尿病的病机演变概括为瘀、热、虚、损四大阶段。以糖尿病为论治的基础,结合辨证论治,注重降糖,是一种高效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关键词:临证思路;脾胃病证;糖尿病;肥胖;脾瘅;消渴;症证病结合;仝小林;名师经方讲录(再编辑/太医)
作者简介:仝小林(~),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席科学家。师承李济仁、周仲瑛、邹云翔等中医学大师,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研究,主持全科工作及全院科研工作。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课题;主持编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医防治国家标准》。主编《糖络杂病论》、《重剂起沉疴》、《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中医博士临证精华》、《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医学著作10余部。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
正文:
第三个是经方与病。这个“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如果按照古人所讲的病来研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家对古人讲的病认识不一,你说是这个病,我说是那个病,研究起来无从入手,所以干脆就从现代医学的病作切入点,具有国际统一的一个标准。
现代医学的疾病多数都已经认识得非常清楚了,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治疗方法,这就涉及我们中医在做研究的时候应该如何切入。
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中医学者有个倾向,就是把中医的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的病做一个简单的结合,叫做“病证结合”。
这样诊断是非常清楚的,然后再把证候作观察,为治疗做指导,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通病,就是把病分出的几个证直接拿来为病所用,什么病分成几型,随意套用一个病型。
我们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病和古人描述的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如果按照古人描述的病来做现代研究,就会产生一些偏颇。
比如说胸痹和冠心病能完全一样吗?胸痹里面的一些描述就是反流性食管炎,这时候还能按冠心病治吗?显然是不能的。
胸痹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描述,而冠心病则范畴非常狭小。
再比如消渴病,糖尿病是消渴病,但是甲亢、尿崩症可能都在“消渴”的范畴里面,所以糖尿病血糖必须表现为升高,而尿崩症再怎么尿、甲亢病人再怎样消瘦,如果血糖不高照样不能诊断为糖尿病。所以说“病证结合”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如果作为一种科研模式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对于真正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对于现在这么复杂性的疾病,就会显得有失严谨。
临床上我们的学生也很苦恼,一个老年人从头到脚都有病,慢性鼻炎写个什么证,慢性胃炎又写个什么证,前列腺增生又变成了一个什么证,也真是难为学生了。
面对这么多的病如何去辨证,我现在提出来了,要“症证病结合”,就是以中医描述的症状为主要切入点,结合证候和疾病综合治疗。
我提到的疾病是西医所说的病,我们要综合疾病发展的全过程,除确立辨证方法外,还要特别强调疾病本身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化验指标,如何去降指标,这都是历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辨证论治古已完善,对现代疾病的研究就是我们的侧重点。我们不是机械地照搬古人的说法,而是要立足于临床实际。
举个例子,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研究代谢病的天天都离不开代谢病,2型糖尿病发病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瘀、热、虚、损四大阶段。
刚开始吃得肥肥胖胖,过食少动,继而瘀而化热,之后又耗伤气阴,进入到虚的阶段,最后进入心脑血管病变阶段,也就是损的阶段,脉络受损,包括大血管、小血管、微血管。
古人描述糖尿病发病的过程是非常清楚的,大家一提到糖尿病都想到消渴,其实在消渴之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脾瘅,脾瘅是由于肥胖引发的。
《内经》讲脾瘅的成因是“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脾瘅的前一个阶段是肥胖,后一个阶段是消渴。
古人诊断的“糖尿病人”和我们现在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古人诊断很容易,有“三多一少”症状即可,但是脾瘅这个阶段往往被忽视,这个阶段的人都是肥肥胖胖,将军肚,大家还以为这很富态,没当成疾病前期的征兆。
把肥胖当成一种疾病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虽然古人认识得很清楚,但是还没有确立良好的治疗策略,我们的瘀、热、虚、损阶段已经通过标准委员会的鉴定,纳入到“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里面,估计明年年底就会公布。
瘀、热、虚、损的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证型方面,先是脾胃壅滞,然后肝胃瘀热,痰热互结,或是肺卫热盛,胃肠实热等等,然后到热盛伤津,最后是阴虚火旺,或者气阴两虚等。
在热的阶段,《伤寒论》里并没有全面阐述该怎么治,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多提示,《伤寒论》有很多方法,我们要按照四个不同阶段对《伤寒论》的方子重新组合。
比如说胃热,肺胃热盛,用白虎汤;到气阴两伤的时候用白虎加参汤,我们常用西洋参、太子参;肝胃瘀热用大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本身就是降糖的;肠道湿热证的葛根芩连汤里的几味药都是降糖的……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以及祖先对证候的提示,我们完全可以把经方恰如其分的用到现代疾病的治疗上去。这种组合本身也已经突破了老祖先的一些用法。
我们这20几年来,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不管你血糖多高,哪怕是高的测不出来,哪怕是你糖化血红蛋白超过19%,我们从来没有首先用西药,都是先上中药,而且都能把血糖降下来。
什么时候上西药呢?就是3个月下来,糖化血红蛋白还没有达标的,可能配合一点西药。当然1型糖尿病例外,该用胰岛素就得用。
在虚的阶段,很多方子都非常好,降糖也有效,像瓜蒌牡蛎散里的天花粉,白虎汤里面的知母,脾胃虚滞的黄连泻心汤里的黄连、黄芩,虚实错杂证里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的乌梅丸……很多都是有效降糖的方子。
我们不但辨证准确,而且还能够降糖,在不违背老祖宗辨证论治思想的前提下,又能治疗现代疾病,一举多得。
陈纪藩老师就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子做了很好的归纳,结合现代医学,综合疾病全过程去考虑,具体又落到实处,这也是对经方很好的发挥。
到了损的阶段,就会出现很多并发症,这个时候要温补,多用理中汤、肾气丸等方剂。
I版权声明
本文节选自《名师经方讲录·第三辑·上篇·名师经方讲座篇·关于经方运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原著/仝小林,主编/李赛美,题目为小编太医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太医选编喜欢就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