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年10月,我们根据耳穴形态、色泽、压痛反应的变化,辅助临床诊断食管癌,取得一定的效果,将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疾病组例,男例,女36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55岁,平均47.3岁,病程1~2个月38例,3~4个月28例,5~6个月43例,半年以上者37例。例均有食管梗阻或吞咽困难、呃逆、嗳气、胸隔疼痛等症状。
对照组例,男例,女40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均为无食管症状的健康者。
二、观察方法
1.视诊部位:食道区(位于耳轮脚下缘,口穴至贲门穴之间,分为上、中、下三段);肿瘤特异区1、2(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年第5卷第3期第41页)。
2.观察内容:
(1)形态:耳穴食道区呈结节状隆起,隐在皮下或突出皮外,或凹陷如穴,或向耳背面隆起。
(2)颜色:食道区、肿瘤特异区I呈点片状暗灰色或棕褐色斑,边缘暗红,界线不清,压之退色。
三、观察结果
耳穴食道区、肿瘤特异区1、2的阳性反应特征及观察结果,
四、病例介绍
1.周某,男,43岁,工人。就诊日期:年2月7日。患者吞咽困难已3月余,伴有反酸、呃逆、进食隐痛。耳穴望诊食道区中段呈灰黑色反应,边缘暗红色,压之退色,皮下触及3x3mm结节,质硬不移动,压力50g(++++);肿瘤特异区I压痛(+++),肿瘤特异区2呈点、片状暗灰色,压之退色,反应明显。耳诊提示食管中段癌症;经食管吞钡摄片确诊,证实为食管中段癌。
2.胡某,男,46岁,务农。就诊日期:年8月13日。患者吞咽有梗阻感已2月余,伴纳呆、嗳气、呃逆。耳穴望诊食道区下段呈小片状暗红色,耳背面对应区见有2x2mm结节隆起,质硬不移动;肿瘤特异区I呈暗灰色,压之退色;肿瘤特异区2,压力50g(+++)。耳诊提示食管癌(下段),后经食管吞钡摄片检查诊为食管中下段癌。
五、体会
耳穴诊断食管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方法简便,不受条件限制,病人无痛苦,用来进行食管癌普查更青意义。但目前此项诊断仍处在探讨阶段,其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与选择的病例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关。对于如何能早期诊断食管癌,以及耳穴阳性反应的综合认识及其实质和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和研究。
节选文章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9(3):43--44
重新编辑整理:赵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