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成立,全面推进中国食管癌临床研究和综合治疗。称食管癌为“尴尬癌”并不为过。食管癌是我国五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人数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但我国食管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不到30%。除了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以及缺乏系统的食管癌的早期筛查这两个根本原因之外,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也是食管癌长期生存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将彻底改变这一切,并有望“平地起高楼”,助推食管癌治疗在国内“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结合当前免疫治疗食管癌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学科综合诊疗对于食管癌治疗所日益凸显的重要性,近日,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成立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食管癌专委会”)。食管癌专委会以“自强、创新、合作”为核心宗旨打造临床科研和交流平台,团结全国食管癌专家学者与临床医生,逐步开展更多高质量、有中国特色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广并提高食管癌多学综合治疗水平,引领我国食管癌的诊治方向,为世界食管癌研究贡献中国力量,最终让食管癌治疗不再“尴尬”,助力提升食管癌5年生存率。在食管癌专委会成立仪式暨食管癌综合治疗研讨会上,本平台采访了学会轮值理事长、食管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郑州大学一附院肿瘤科樊青霞教授,以及医院柯杨教授。三位专家围绕食管癌的中国特色,东西方人种差异,中国研究,多学科治疗食管癌等话题做了深入和全面的阐述,展示了我国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我国食管癌治疗带来的无限机遇和全新挑战。Part1食管癌的“双城记”■柯杨教授:食管的上皮细胞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鳞状上皮,一种是腺上皮。这两种上皮细胞虽都覆盖于食管内膜,但所行使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鳞状上皮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性的,而腺上皮具有分泌黏液等功能。我国95%食管癌病理表现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好发于食管中上段,与饮食、喝酒、烟草等因素有关;而西方食管癌以腺癌居多,好发于食管癌中下段以及胃食管结合部,与肥胖、反酸、巴雷特食管等因素有关。所以虽然都是食管癌,但实际上可以说东西方的食管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开展的多项研究也显示东西方食管癌具有非常不同的基因突变谱,这提示针对不同靶点设计的药物的作用在东西方人群中也会显示不同的疗效。■沈琳教授:以往西方研究者和临床医生虽然承认东西方食管癌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发病诱因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于东西方人群食管癌的治疗方案应有差异并不认同。而针对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药)用于既往一线化疗出现进展的复发或转移型食管癌的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的结果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KEYNOTE-研究是全球性的III期临床研究,除了欧美人群外,还包含亚洲人群,中国也有一个单独的队列。亚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K药治疗PD-L1高表达的中国食管癌带来的总生存(OS)获益要比非中国的亚洲其它地区的人群更大,而整体亚洲群体的OS获益比欧美的要好。KEYNOTE-研究中全球,以及亚洲和中国亚组PD-L1CPS≥10人群的OS所以,KEYNOTE-研究用同一种标准、同一种研究方法显示了东西方人群对免疫治疗有不同的疗效,提示未来任何涉及食管癌的药物临床研究设计都应按地域随机分层,并针对亚洲和非亚洲人群独立来做分析研究。Part2免疫治疗食管癌的未来■樊青霞教授:食管癌系统药物治疗手段比较有限,以氟尿嘧啶,顺铂、伊立替康、紫杉类的化疗药物为主,但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治疗,治疗有效率有限,中位OS获益不到一年,因此对于提高5年生存率的影响是非常小的。KEYNOTE-研究结果显示K药单药治疗可以带来比标准化疗2倍以上的OS获益,如此显著的治疗水平提升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对于免疫治疗,病人的体能状况越好,效果就越好,所以我们希望能把免疫治疗前移到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一线治疗,甚至前移到局部晚期病人的新辅助治疗。K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已宣布达到了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双终点,结果将在即将(9月19-21日)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公布结果,我们期待不久免疫治疗将进入食管癌的一线治疗。而且多项针对中国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免疫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方案的临床研究也在开展之中,相信,免疫治疗会很快“进驻”食管癌治疗的各个阶段。KEYNOTE-研究设计Part3多学科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性■沈琳教授:食管癌治疗目前仍然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导,但外科治疗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发展至局部进展期,因此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其次,即便是能做手术,手术以后的复发率又比较高,所以这两大瓶颈降低了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有效性。但实际上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需要多学科参与,比如为了提升手术切除的有效率、预防复发,术前同步化疗、放疗或放化疗是标准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的食管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也是标准方案。但是所有这方面的研究结果都来自国外,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的傅剑华教授和刘孟忠教授牵头开展的术前放化疗加手术治疗中国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研究NEOCRTEC研究也仅于去年刚刚发表了结果。但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放化疗以后再去做手术的病人很少,放化疗带来的并发症还是会影响手术的实施。因此,目前我们需要有符合中国实情的方案来提升手术的根治率,或能够预防术后复发转移。这就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一起探讨研究,找一些新的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找到适合中国人群的优效方案。比如,如果免疫治疗对于中国鳞癌人群效果更好,能否采用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作为术前新辅助方案,或者免疫联合放疗方案,或者针对PD-L1高表达人群给予术后免疫单药维持治疗等等。以前食管癌的肿瘤内科治疗能扮演的角色很小,起到的作用有限,但现在免疫药物治疗的骤然兴起和高速发展给内科医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必须意识到食管癌仍然需要综合治疗,多学科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并在临床上应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为什么食管专委会此次吸纳了来自全国超过70所医院的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病理科等学科的临床医生以及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Part4开展食管癌临床科研和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的最佳时机■沈琳教授:免疫治疗不但进一步展现肿瘤内科医生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提升食管癌治疗水平,促进提升食管癌5年生存率,而且免疫治疗的普及将有助于开展针对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今年国家批准了包括K药在内的两个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复发或转移型食管鳞癌的二线治疗,但药物可及性的问题,不但限制了临床应用,也增加了开展临床研究的“门槛”。但随着国家医保目录的改革和动态调整,免疫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是完全有可能的。相信那些有精准获益人群、具有突破性疗效而且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安全可靠的食管癌免疫治疗药物会得到医保的“青睐”。以K药为例,作为目前晚期食管鳞癌二线治疗具有精准获益人群,且为中国人群1年生存率实现三倍获益的药物,可及性的提高必定会促进这类免疫治疗药物更普及的临床应用,在对医疗体系负担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大幅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生存。这也将有助于专委会开展针对免疫治疗的食管癌临床研究。毫无疑问食管癌治疗正处于一个最佳的时刻,希望食管癌专委会这个平台能为更多有志于从事食管癌诊疗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尤其是中青年医生,搭建一个平台,凝聚多学科团队,汇聚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借助免疫治疗的“东风”,共同搭建高耸挺拔的中国食管癌诊疗的“新高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