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是食管癌大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5万例,占全世界48万例的半数以上;而且与西方国家在返流性食管炎基础上发生的食管下段腺癌为主不同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食管癌90%以上是位于胸段食管的鳞癌,因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及时发现。
此次ASCVTS年会陈海泉院医院医院的经验介绍了具有中国和亚洲特色的早期食管癌诊疗经验-Full-spectrumtherapiesforearlystageesophagealcancers。首先是充分利用食管气钡双重造影、食管腔内超声(EUS)、食管镜下粘膜染色和CT等各种分期检查手段尽可能明确病灶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分期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重点强调在保证肿瘤学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对消化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医院近5年来的经验表明,鉴于病灶浸润深度局限在食管粘膜层的早早期患者极少出现淋巴结转移,保留食管及患者自身消化功能的内镜治疗技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下层切除术ESD)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例内镜治疗患者中仅3%(7例)患者出现穿孔、出血或狭窄等并发症,且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一发生死亡;38例患者内镜切除术后因病灶范围超过3cm或1/2食管周径、病理发现浸润深度超过粘膜层而接受食管切除手术,其中6例(15.7%)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而66例行根治性内镜切除术的患者随访3年仅2例出现局部复发行手术切除,无一因肿瘤死亡。目前接受内镜治疗的病例已接近所有食管癌外科治疗患者的10%左右。
同时食管特殊的淋巴引流方式决定了肿瘤早期侵犯粘膜下层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往往呈跳跃性,首先出现在远离原发病灶的颈胸交界部两侧喉返神经旁或胃食管交界部的贲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因此即使是相对早期的T1b(侵犯黏膜下层)病灶亦应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以达到准确分期和良好局控的治疗目的。医院的近10年淋巴结清扫手术的结果表明,T1b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45%,医院的结果同样发现浸润深度为SM1和SM2的肿瘤淋巴结受累均在20%以上,而SM3在达到44%,提示淋巴结清扫在早期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腔镜下食管切除术的应用日益普遍。正如此次ASCVTS会议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如何规范、负责任地开展一项新技术是事关医学伦理和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手术方式,医院的经验表明,目前的微创外科技术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方面已可以达到与开放手术媲美的效果,对于浸润深度为T1-2的相对早期食管癌而言,胸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个数、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以及淋巴结清扫度等各项指标都等同于开放食管切除术,对于喉返神经旁和胃周淋巴结的清扫彻底程度亦与开放手术相当,从而真正在保证肿瘤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
作者:陈海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上海医院院长、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组首席专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担任AATS(AmericanAssociationforThoracicSurgery)会员、STS(TheSocietyofThoracicSurgeons)国际关系部委员、美国ACCP(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资深会员(FCCP)、JOCR副主编、《DiseaseofEsophagus》编委、JournalofOrthopaedicCaseReports副主编、DiseaseofEsophagus编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国内多家期刊编委。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在JCO、CCR、Cancer、JTCVS、AnnalsofThoracicSurge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五十余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