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们说,她的宝宝总是咳嗽,吃了感冒药好几天没有见好,非常着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咳嗽?下面就为各位宝爸宝妈盘点一下引发小儿咳嗽的几种原因,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另外,提醒广大父母,如果宝宝长时间咳嗽不好,请尽快就医。
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特点
多为一声声刺激性的咳嗽,好像咽喉瘙痒,无痰;不分白天黑夜,不伴随气喘或急促的呼吸。
症状
宝宝嗜睡,流鼻涕,有时可伴随发热,体温不超过38℃;精神差,食欲不振,出汗退热后,症状消失,咳嗽仍持续3-5日。
原因
四季流行,温差变化大时多见,一般都有受凉的经历,如晚上睡觉蹬被、穿衣过少、洗澡受凉等;
医生意见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多喂宝宝一些温开水、姜汁水。尽量少用感冒药,宝宝烦躁、发热时,可给少许小儿欣口服;切忌使用成人退热药,不宜喂止咳糖浆、止咳片等止咳药,更不要滥用抗生素。
冷空气刺激性咳嗽特点
咳嗽初为刺激性干咳。
症状
痰液清淡,不发热,没有呼吸急促和其他伴随症状。
原因
冷空气是单纯物理因素,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刺激性咳嗽。好发于户外活动少的宝宝,宝宝突然外出吸入冷空气,娇嫩的呼吸道黏膜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类似炎症的反应,因而诱发咳嗽反射。最初没有微生物感染,但持续时间长了,可继发病毒细菌感染。
医生意见
让宝宝从小就接受气温变化的锻炼。经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即使是寒冷季节也应坚持,只有抵抗力增强,呼吸道才能够顶住冷空气刺激。
流感引发的咳嗽特点
喉部发出略显嘶哑的咳嗽,有逐渐加重趋势,痰由少至多。
症状
泪、涕、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常伴有38℃以上高热,一般不易退烧,时间持续一周;高热时咳嗽伴呼吸急促,宝宝精神较差。
原因
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冬春流感流行季节,易传染。
医生意见
疑似流感,应立即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咽喉炎引起的咳嗽特点
咳嗽时发出“空、空”的声音。
症状
声音嘶哑,有脓痰,咳出的少,多数被咽下。不会表述的宝宝常表现为烦躁、拒哺。
原因
咳嗽多为炎症分泌物刺激,常因受寒引起。
医生意见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过敏性咳嗽特点
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剧烈咳嗽,宝宝活动或哭闹时咳嗽加重,夜间咳嗽比白天严重。
症状
痰液稀薄、呼吸急促。
原因
由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以花粉季节较多。
医生意见
对家族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病史的宝宝,咳嗽应格外注意,及早就医诊治,阻止发展成哮喘病。
气管炎性咳嗽特点
早期为轻度干咳,后转为湿性咳嗽,有痰声或咳出黄色脓痰。
症状
早期有感冒的症状,如发热、打喷嚏、流涕、咽部不适。
原因
多见于年龄稍大的宝宝,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
医生意见
发热可用退热药、祛痰剂,不宜使用止咳药。应根据医生意见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若未经有效控制,可能发展为小儿肺炎。
细支气管炎性咳嗽特点
刺激性干咳,可以咳出较多痰液。
症状
咳嗽伴发热、呼吸急促和喘憋。
原因
病毒进犯细支气管的黏膜引起炎症,以6个月内的宝宝最多见。
医生意见
如果宝宝出现呼吸困难或是无法进食、喝水,应及时就医。如果症状较轻,你可以在宝宝房间里放一个加湿器,帮助宝宝祛除肺部的黏液,并给宝宝多喝水。
百日咳特点:
咳嗽日轻夜重,连咳十几声便喘不过气来,咳嗽末还带有吸气的鸡鸣声
症状
喷嚏、低热、咳出大量黏稠痰
医生意见
及早就医,避免滥用药。
返流性食道炎特点
进食后出现气喘及持续沙哑的咳嗽
症状
在吞咽食物的时候有灼热感,或者出现呕吐或喷射吐症状
医生意见
遵医嘱治疗、用药。
异物吸入特点
玩耍或进食时突然呛咳不止
伴随症状
吸气困难、口唇发绀、不明原因的发烧
医生意见:医院。
肺炎特点
刺激性干咳、有痰
症状
发热、气急、鼻翼扇动
医生建议
遵医嘱用药治疗。
肺结核咳嗽特点:反复干性咳嗽
伴随症状:消瘦、盗汗、午后低热
义膜性喉炎特点:强烈的干咳,类似海豹的吼叫声。
症状:日轻夜重、伴低热。
小儿咳嗽
妈妈护理方案
①夜间抬高宝宝头部
如果宝宝入睡时咳个不停,可将其头部抬高。抬高头部可减少鼻分泌物向后引流。还要经常调换睡的位置,最好是左右侧轮换着睡,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爱心提示:咳嗽的宝宝喂奶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以防止咳嗽引起吐奶和误吸。如果出现误吸呛咳,应立即取头低脚高位,轻拍背部,鼓励宝宝咳嗽,通过咳嗽将吸入物咳出。
②水蒸汽止咳法
如果宝宝咳嗽严重,可让宝宝吸入蒸汽,潮湿的空气有助于帮助宝宝清除肺部的黏液,平息咳嗽。
③热水袋敷背止咳法
热水袋中灌满40℃左右的热水,外面用薄毛巾包好,然后敷于宝宝背部靠近肺的位置,这样可以加速驱寒,能很快止住咳嗽。这种方法对伤风感冒早期出现的咳嗽症状效果较好。
爱心提示:水温不宜过热,要隔着衣服或毛巾热敷,千万不要烫伤宝宝。
④热饮止咳法
多喝温热的饮料可使宝宝黏痰变得稀薄,缓解呼吸道黏膜的紧张状态,促进痰液咳出。可以喝温开水、米汤等,也可给宝宝喝苹果汁和梨汁等,不宜喝橙汁、西柚汁等柑橘类的果汁。
健康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对这篇科普文章任何建议可在本文的右下角写留言。
医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