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泰等如何理解3000亿政策性金融债

中新经纬7月4日电题:如何理解亿政策性金融债?

作者秦泰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屠强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

贾东旭申万宏源证券宏观分析师

6月30日国常会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当前银行间流动性十分充裕背景下,疏通信用传导机制的重要手段,进而稳定投资,稳定就业市场。

国常会指出,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存贷款在规模和结构上更好匹配,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

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答《金融时报》记者问时明确,“人民银行牵头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亿元”,清晰地传递出不是以基础货币投放的方法直接提供资金给政策性银行。

人民银行明确,该工具作为阶段性举措,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

本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通过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的方式稳定基建投资,事实上,这一操作思路并不罕见,在年-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较少的阶段,也曾经有类似的“专项建设债券”来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

专项建设债券的操作方式为,国开行、农发行向银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国开行、农发行利用专项建设债券筹集资金,建立专项建设基金,国开基金或者农发基金采用股权方式投入项目公司。中央财政则按照专项建设债券利率给予贴息,令资金加速落地发挥稳定经济效果。

根据我们统计,在—年间共有约2万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基建投资,但随着新增专项债在年后的快速放量并承担起支撑基建投资的主要力量后,专项建设债券的发行也随之结束。

此次亿资金主要发挥撬动社会资本效应,国常会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考虑到6月1日国常会调增政策性银行亿元基建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助力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政策或形成合力,协同发力稳定基建,即解决了资本金问题也适度解决了配套建设资金问题。

基建项目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获得资本金注入后,可以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资金用处之一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缓解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较少的时间段中可能出现的基建项目资本金问题,也规避政府杠杆率上行问题,发行特别国债或腾挪年新增专项债至今年的可能性均下降。

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或仅有亿元,或令下半年开工的基建投资项目缺乏资本金支持,通过政策性金融性工具进行“搭桥”,年新增专项债资金发行后再注入项目和偿还搭桥资金,即不会涉及年内预算调整和债务新增,也保证了资管新规后财政制度的严肃性和可持续性。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运用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一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二是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

但应当看到,长期绩效管理强化的要求并未松动,当前通过撬动长期贷款和社会资本的方式鼓励的基建投资领域可能仍须具备一定的未来现金流和盈亏平衡能力,从而实际上既未松动长期绩效管理的要求。

这也就意味着,年发行特别国债或者年新增专项债提前至下半年发行的可能性均大幅走低。财政融资的辗转腾挪可保地产下滑基本不影响今年的支出强度,基建投资的约束不在资金,而在于向制造业促进型领域的蜕变。

预计广义基建投资全年有望同比增长7.5%,适度超前,但长期避免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要求是刚性的。

(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gzhouxianhua.com/jbby/11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