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食管癌,胃镜检查是否已足够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62岁,因“胸骨后不适2年余”就诊我院。患者因胸骨后闷胀不适,分别于2年前、1年前于外院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自行服用中草药治疗,症状反复。3月前症状加重伴有进食不畅感,于外院再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隆起性改变(具体不详),未行特殊诊治,今就诊我院,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入院后行胃镜检查示:距离门齿33-36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较大粘膜下隆起,粘膜表面光滑,NBI下未见明显异常,局部管腔狭窄,胃镜可通过,超声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近贲门一低回声占位,局部管壁层次消失,病变大小约5.0×5.5cm,包绕主动脉,CT示:食管下段及贲门壁肿块,纵膈及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转移灶(见图1)。根据内镜检查所示,考虑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先行EUS-FNA,后予黏膜切开活检,切开时发现黏膜层与肿物可见分界,局部粘连不明显(见图1)。最后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见图2)。

图1内镜及影像学检查:A.白光内镜检查,B.NBI内镜检查,C.超声内镜检查,D.黏膜切口活检,E.CT发现食管下段肿物,伴肝脏强化结节,F.CT发现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

图2病理及免疫组化:A.HE染色低倍视野,B.HE染色高倍视野,C-E.分别显示CK5/6、P63、P40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阳性,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i67约50%+

图3肿瘤生长方式示意图:A.外向性生长,B.沿管壁生长,C.内向性生长

讨论

患者病程历时2年余,虽反复多次胃镜检查,最后确诊时已处食管癌晚期,令我们不禁反思在诊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上皮层的恶性肿瘤,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上皮的变化,被认为是早期发现食管癌的最重要手段。

目前针对早期食管癌的主要内镜检查技术包括:

1.白光内镜:早期食管癌可出现黏膜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有红区、糜烂、斑块、结节、黏膜粗糙等表现。

2.色素内镜:最常用的是碘染色,食管癌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可影响细胞与碘的结合,从而出现碘染色时黏膜的淡染或不染区。

3.电子染色内镜:能清楚显示粘膜表面结构及微血管形态,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变化是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判断其浸润深度的重要手段,结合放大功能,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然而,以上各种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均基于一个病理基础,即食管黏膜上皮层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常与内镜下病变表现的严重度呈正相关。而食管黏膜上皮层的破坏情况与食管癌的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食管癌的生长方式主要有:向食管腔内的外向性生长,向食管壁深层及壁外的内向性生长,沿管壁上下生长(见图3)。一般情况下,多种生长方式混合出现,其中以外向性生长为主者临床症状较明显,上皮层破坏较严重,内镜下容易发现,临床分期常较早,而相反,内向性生长为主者临床分期最晚,沿管壁生长为主者居中。

本例患者就诊我科时,内镜下检查发现黏膜表面光滑,NBI下未见IPCL破坏,上皮层并未出现明显破坏的征象,在行黏膜切开时,黏膜层与肿物的分界尚清晰,内镜下表现提示其为黏膜下病变可能,我们选择进行EUS-FNA及黏膜切开后的深活检,而病理结果却是鳞状细胞癌。结合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我们分析认为肿瘤起源于上皮的深层,且呈内向性生长,因此黏膜上皮层未受明显破坏,病变主要位于上皮下。患者就诊过程中,曾于外院进行两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但没有进行EUS及CT检查,因此未能较早发现上皮下的病变,当出现明显食管压迫症状时,肿物已浸润重要血管伴远处转移,处疾病晚期。此类食管癌早期时症状不明显,内镜下难于发现病变,其诊断对临床医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如何早期发现此类食管癌,临床工作中我们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一些报警症状的出现,如胸骨后不适、进食滞留感、吞咽不适、消瘦等;

2.注意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如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未获改善,应考虑进一步的检查;

3.胃镜检查时,不仅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gzhouxianhua.com/lcbx/5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