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食管癌和胃癌

一、食管癌

食管癌是由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生活习惯

长期饮酒与食管癌发病有关,酒精可以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食管。有研究表明,吸烟量、吸烟持续时间也与食管癌有关。亚硝酸盐,例如自制的酸菜,此类物质可诱发食管癌。长期食用过热、过硬及粗糙的饮食,刺激和损伤食管黏膜,也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2.慢性炎症

各种长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3.遗传因素

在食管癌高发区中,食管癌家族聚集的现象较为明显。

(二)病理变化

食管癌好发于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以中段最多见,其次为下段,上段最少。

1.早期癌

临床无明显症状。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未侵犯肌层。

2.中晚期癌

又称为进展期癌。此期患者多出现吞咽困难等典型临床症状。

(三)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组织穿透食管壁向周围组织及器官浸润。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转移部位与食管淋巴引流途径一致。

(2)血道转移:晚期可发生血道转移,常转移至肝、肺。

(四)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癌组织无明显浸润,无肿块形成,故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胸骨后疼痛、烧灼感或哽噎感,这些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肿瘤浸润黏膜引起的。中晚期由于肿瘤不断浸润生长,使管壁狭窄,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甚至不能进食,最终导致恶病质使全身衰竭而死亡。

二、胃癌

胃癌是由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点,如日本、中国的某些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美国和西欧4~6倍。

2.亚硝基类化合物

动物实验证明,用亚硝基胍类化合物饲喂大鼠、小鼠和犬等动物,均可成功诱发胃癌。

3.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

(二)病理变化

1.早期胃癌

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90%以上,10年生存率75%。

2.中晚期胃癌

指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癌组织侵袭越深,预后越差。

(三)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组织向胃壁各层浸润,当穿透浆膜后,癌组织可向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广泛蔓延生长,例如向肝脏和大网膜等部位浸润蔓延。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为其主要转移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进一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门或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晚期可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2)血道转移:多发生于胃癌的晚期,常经门静脉转移至肝。

(3)种植性转移:胃癌特别是胃黏液癌,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表面时可脱落至腹腔,种植于腹腔及盆腔器官的浆膜上。常可在双侧卵巢形成转移性黏液癌。

(四)胃癌的组织发生

1.胃癌的细胞来源

胃癌主要发生自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组织干细胞,癌变常由此部位开始。

2.肠上皮化生与癌变

学者们观察到结肠型不完全化生过渡到肠型胃癌的现象。

3.异型增生与癌变

癌旁黏膜常见重度异型增生现象,有的与癌变呈移行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gzhouxianhua.com/jbjc/5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