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图谱白光与碘染

我们将临床上已确诊的病例图片分成三种不同环境下内镜表现来叙写。主要目的在于认识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特点,提高发现早期食管癌的意识,并总结分析,从而运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当中。

性别:男年龄:53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5cm-26cm片状黏膜粗糙发红,见段差感及边界明显。碘染后大面积黏膜呈花斑样不均匀淡染。约1min左右,距门齿25cm-26cm病灶见粉红色征(+)。

性别:男年龄:64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30cm至SCJ见黏膜散在轻微发红,表面覆盖少许黏液。距门齿31cm处见黏膜粗糙伴轻微凹凸缺损,碘染后见不规则纵行条状淡染。观察1min左右,未见粉红色征(-)。

性别:男年龄:68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8cm至34cm片状黏膜发红粗糙,伴散在白色角化物覆盖。碘染后距门齿28cm至34cm黏膜呈2/3环周不染。余近邻黏膜呈花斑样改变。观察1min左右,见粉红色征(+)。

性别:女年龄:61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30cm见一大小约2.0cmx1.5cm病灶,黏膜呈不规则粗糙,糜烂。表面伴白色角化物覆盖。碘染后呈不规则半月形拒染区。Ta-tami征(-)。

性别:女年龄:61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4cm至28cm片状黏膜粗糙,表面覆盖白色颗粒状物。碘染后呈片状淡染。观察1min左右,未见明显粉红色征(-)。

性别:女年龄:59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2cm至30cm黏膜粗糙发红,散在浅表溃疡(多系活检所致)。碘染后见距门齿22cm至30cm呈环壁1/2-2/3周不染区。Ta-tami征(+),观察1min左右,粉红色征(+)。

性别:女年龄:71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5cm至34cm见环管壁全周粗糙、发红,管腔伴轻微狭窄感。碘染后见距门齿25cm至食管胃接合部呈环周不染区。观察1min左右,距门齿27cm至30cm见粉红色征(+)。

性别:男年龄:74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9cm至31cm见一大小约2.0cmx2.5cm黏膜粗糙发红,表面散在白色颗粒状物伴自发性出血。碘染后病灶口侧见粉红色征(+),Ta-tami征(-),僵硬感明显。

性别:男年龄:62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4cm至27cm见一片状黏膜粗糙发红,呈不规则网状缺损,伴轻微僵硬感。碘染后距门齿24cm至27cm呈不染区,观察1min左右,见粉红色征(+)。

性别:女年龄:49岁

来源:门诊检查类型:无痛胃镜

检查所见:食管距门齿25cm至28cm见1/2管腔黏膜粗糙,伴散在角化物覆盖。

碘染后见角化物覆盖区呈不染,累及管腔2/3周。观察1min左右,见粉红色征(+)。

男,53岁,门诊,无痛胃镜

0-IIb型病变:黏膜粗糙,色泽明显发红,见散在白色颗粒样坏死物(坏死物大小如颗粒形状,类似白苔,通常出现于褪色病灶周围,不易冲洗干净。注意过力冲洗病灶时出血。)

男,63岁,门诊,无痛胃镜

见一条状黏膜不规则发红,周围见散在大小不等样微隆起白色角化物。(注意镜身不经意摩擦黏膜时所造成的假象)

男,58岁,门诊,无痛胃镜

散在白色颗粒样坏死物,黏膜粗糙,色泽发红,黏膜僵硬?轻微狭窄变形。

男,58岁,门诊,无痛胃镜

见散在白色颗粒样坏死物,黏膜粗糙,色泽轻微发红。

女,66岁,门诊,无痛胃镜

黏膜粗糙,色泽发红,边界明显,段差感明显。(段差感:高低平面的差别)

男,60岁,门诊,无痛胃镜

散在白色颗粒样坏死物覆盖,黏膜粗糙,色泽发红。管腔变形狭窄。

男,70岁,无痛胃镜

黏膜色泽轻微发红,粗糙,僵硬变形。

男,73岁,无痛胃镜

见散在白色颗粒样坏死物,黏膜粗糙,色泽发红,边界明显。段差感强。

白光下,3点钟方向右壁黏膜粗糙、片状发红,表面可见少许白色颗粒样坏死物,BV消失。

NBI下,将病变置于12点位置观察,可见病灶有边界,呈茶褐色改变、SECN消失,BC(+)。BC(+)区域边缘IPCL呈襻状,扩张、扭曲、管径不一(部分几乎看不到尾部、部分头尾不一致)、排列紊乱,即V1+V2型(JESB1型);中央区域IPCL螺旋状,扩张、扭曲、管径基本一致、排列紊乱,呈V3型(JESB2型),并可见无血管区(AVA)。

ME-NBI下,进一步放大观察中央区域,可见大部分IPCL螺旋状,扩张、扭曲、管径基本一致、排列紊乱,呈V3型(JESB2型)伴中型AVA,另外可见一处显著扩张IPCL(管径为3倍B2血管),呈VN型(JESB3型)。

碘染后病变区域呈不染,边界清楚,略隆起,表面凹凸不平,Tatami征(-)。

综上观察所述,考虑系肿瘤性病变,可能已突破黏膜层浸润至黏膜下层,极小区域可能浸润至更深。

白光下,3点-9点(后壁)大片黏膜粗糙,表面可见白色颗粒状角化物形成,BV消失。

NBI下,无明显病变边界,呈粗颗粒状浅隆起,IPCL密集区可见SECN及BV微血管。

ME-NBI下,虽均为异常IPCL,但可观察到SECN的区域BC(-),考虑系炎症;无SECN区域呈淡茶褐色,BC弱阳性,BC(+)内IPCL扩张、管径不一,总体排列尚整齐,部分IPCL之间间距缩短,呈Ⅲ型(JESA型)。

碘染后呈不规则淡染区,未见粉红色征。

综上所述,该例考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能性大。

白光下,11点方向前壁可见片状发红病灶(Ⅱb),BV消失。

NBI下,病变边界清楚,呈茶褐色,其内观察不到SECN,IPCL扩张、密集感显著。

ME-NBI下,左侧IPCL扩张、扭曲、管径不一(头部大于尾部),排列紊乱,呈V2型(JESB1型);视野右侧IPCL襻状,扩张、管径不一(以头部扩张为主,几乎不见尾部)、排列紊乱而密集,呈V1型(JESB1型)。

碘染后病变淡染,边界较清楚,病灶中央呈现“粉红征”。

综上所述,该病例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浸润深度达黏膜固有层,未突破黏膜层。

白光下,食管黏膜广泛粗糙,可见白色角化物附着,分枝状血管网模糊或中断。

NBI下,虽有灶性茶褐色区域表现,但其内透视感尚可,IPCL稍有扭曲、排列紊乱。

ME-NBI下进一步观察,IPCL虽有扩张,但排列尚整齐,透视感尚可,呈Ⅱ型(JESA型)。

碘染后食管呈花斑样改变,可见广泛、边界不清、不规则分布的淡染区。

综上,该病例考虑炎症可能性大。

白光下,食管3点方向右壁黏膜粗糙、发红(Ⅱb),BV消失。

NBI下病变有边界,BC(+),表面粗糙不平,隐约可见异常IPCL。

ME-NBI下,部分区域IPCL呈襻状,扩张、迂曲、管径不一(几乎只见头部),V1型(JESB1型)伴可疑AVA(需排除该部位有无活检对IPCL的影响);部分区域IPCL扩张、迂曲、管径不一(头部大于尾部)、排列紊乱、分布稀疏,呈V2(JESB1型)。

碘染后边界清楚,可见“粉红征”。

综上,该病例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浸润深度达黏膜固有层,未突破黏膜层。

通过以上病例在内镜白光下的表现,总结以下几种为常见特点:

1:白色颗粒样坏死物

2:黏膜色泽改变(发红)

3:黏膜形态改变(黏膜伸展欠佳,僵硬,变形)

4:发病年龄段(50岁以上)

另外:

早期食管癌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中最具有价值意义。其发病年龄段稳定在45~50岁以上人群。好发于:男性,常年饮酒史,肿瘤一级家属,肿瘤高发地区等。综述以上内容,检查医生可当即归类需重点观察(精查)患者。建议在检查时对已达年龄患者再次进行询问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gzhouxianhua.com/jbjb/5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