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发生在纽约的那场金融恐慌,在所有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
所谓金融危机就是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快速、高效、系统地行动起来。
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央行和政府力挽狂澜、大手笔地砸钱救市,成为遏制危机的中坚力量。
这时候,舆论大多予以肯定。但是,当央行和政府带领社会走出危机之后,人们对救市行动的批评之声却相当广泛而深刻。
比如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抨击就此起彼伏。
在危机结束之前和之后,人们对救市态度由褒到贬的逆转,仿佛存在一个“救市悖论”。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大恐慌,核心的救市人物也毫不例外地掉入这个“救市悖论”的怪圈之中,但又不仅如此。
它为这个悖论增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主角,从而让这个悖论更加完整。
一般而言,当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核心的救市力量来自于央行和政府。
但在年这场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并没有央行的角色。
在这场危机之后,美联储才呱呱坠地。
因此,在核心救市力量缺乏系统性的救市工具,金融体系内部缺乏整体行动的官方调度人,而金融体系又相当复杂、内部有不同的利益纠葛的时候,对于大恐慌的研究就格外有价值:在央行缺失的时候谁来填补这个角色?他们如何承担和运行这个职责?这部分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企业家精神、对压力之下的人性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
贯穿本书的一条主线,是政府、行业组织和金融巨鳄之间的冲突如何引发和推动了此次危机。
这三者又如何在危机的压力下从对抗、博弈,最终走向联盟,从而击退危机。
我们通过大量的篇幅来复盘这个过程,落笔的重点放在银行挤兑和证券市场几乎崩溃这两个危机的核心部分,按照时间顺序逐渐展开。
在今天看来,这三种力量构成了市场和监管的主体,他们之间始终保持一种有张力的平衡。
当政府通过司法力量来干预市场时,要对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保持警觉。
比如,大恐慌发生的背景之一是针对铁路运输反垄断法案的出台,将铁路运输的定价权从垄断企业手中收归到政府。
对全社会来说,这当然是一种福祉,但在当时,铁路是一个支柱型产业,对一个支柱型产业的盈利模式进行彻底的颠覆,会对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
行业组织是否能够不偏不倚地处理内部分歧,也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特别是对金融行业。
大恐慌带给我们的教训之一,就是当信息不能够在行业之外充分披露的时候,当行业的内部事务对外不够透明的时候,行业组织有可能无法妥善处置内部矛盾。
当矛盾激化或者恶化到内部不能处置的时候,矛盾便被推向社会,从而引发动荡。
这也意味着,只有精明的局内人才能知道,危机的根源是早就埋下的。
但在矛盾爆发之前,却又很难逆势而为。
几乎所有和大恐慌相关的文献中,摩根都是一个灵魂人物。
在当时,摩根已经从最辉煌的巅峰步入退休状态,每天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他收藏的艺术品上。
他被默认为救市总指挥完全是一个民间自发的过程。
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都和摩根有关,但我们想强调的是,摩根只是民间私人资本救市力量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虽然他绝对是最重要的人物,但不是救市的全部力量。
在强大的民间救市力量中,有不少人在之前和摩根是有过嫌隙的,有的人甚至曾经在证券市场上与摩根惨烈地厮杀过。
但在大恐慌期间,他们对摩根的挺身而出给予了高度的认同,有的人成为摩根救市团队中的一员,有的人以其他的方式与摩根携手合作,为市场注入确定性,比如洛克菲勒兄弟。
媒体也对摩根的救市给予了英雄般的赞颂。
在最后两章中,我们特地用一些篇幅描绘了当时国会对货币集中度的调查,引用了报告的核心结论并且披露了摩根作证时的大量证词。
对摩根救市团队的指责,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得到国会的授权却几乎扮演了美联储的角色,更多的是对摩根一手遮天、肆意操纵垄断价格的抨击。
摩根的救市努力几乎被全部推翻。
在大恐慌之后的金融危机中,人们批评的对象全部是政府和央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往往认为政府部门总是低效的。
但对于大恐慌的反思,人们批评的对象是以摩根为代表的民间救市力量。
虽然摩根绝非一般的金融家,他可以派自己的手下和总统谈判而不是自己亲自出马,他可以直接当面质问总统和司法部长的监管意图并且咄咄逼人,虽然他的一生中不止一次地救市,但是在他成功化解危机之后,却得到来自官员的指责、来自政府的调查、来自舆论的抨击,这让救市悖论显得更加魔幻。
在分析危机爆发和演化的同时,我们试图为救市寻找一个普遍的行动准则。
这是相当困难却最具价值的挑战。
我们的结论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创造确定性”。我们相信,创造确定性是救市的灵魂。
谁能够创造最大的确定性,谁能够让确定性穿透社会,谁就能够战胜危机。但如何创造确定性,是每一场危机中最精彩又最需要智慧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质疑,一百年前的一场金融危机怎么可能对今天的金融体系提供借鉴?那时候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运行方式和今天迥然不同。
那时候的现金,除了纸币还包括黄金,而今天数字货币已经箭在弦上。
在书中,我们特地通过一些细节的对比来提醒大家,一百年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和今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救市的逻辑和过程也没有太大的不同。
用一个不太准确的物理学的比喻,如果正常状态是一个匀速运动的过程,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因此,虽然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的金融体系处于不同的匀速运行状态,但危机爆发的加速度几乎是一样的。
在我们写作期间,恰逢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和蔓延,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剖析大恐慌,我们比较了病毒导致的经济危机与银行坏账导致的金融危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这也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虽然我们已经将语言尽量简洁,将故事尽量简化,将人物尽量压缩,但要通读这本书,并非易事。
即便我们已经反复修改,对阅读来说,这实在是一次不那么愉悦的体验:突然之间冒出那么多外国人的名字,银行、信托公司之间复杂而危险的关系,“结算行”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机构却异常重要,财政部纽约分库、纽约证券交易所,华尔街23号,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和这些陌生的地点交织在一起……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危机爆发导致的必然。
但克服这些困难之后,当你和摩根一起连夜清点贷款抵押物,和财政部长一起目睹那些搬运黄金的壮观场面,从政府、行业组织和金融巨鳄之间的博弈来理解何为智慧、何为勇气,何为人性,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感悟。
如感兴趣和悟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