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食管癌是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31.04万。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又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每年因食管癌死亡者约15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5%。国内统计以中段食管癌最多,占52.7%,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现代医药认为,食管癌的发病与抽烟、饮酒、亚硝酸、真菌、食管的局部损伤、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关。在古代中医文献中,食管癌多属“噎膈”、“噎塞”“关格”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强的优势。后世对本病的认识又有不断发展。《千金方》提出了“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医贯》说:“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膈胸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既带痰涎而出”具体阐明了本病的发病部位及典型临床表现。

一、食管癌的病因病机

综合古代医家观点,可将食管癌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七情郁结,脾胃受伤中医理论认为,七情不遂,皆可引起气机失调,形成气结。

2.气滞血瘀,痰湿凝结古代文献中有人将膈证分为气膈、血膈、痰膈、火膈、食膈5种,说明与气、血、痰、火、及饮食有关。如《明医指掌》称:“膈病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窄狭,不能宽畅,饮则可入,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

3.饮食、起居不节中医文献中论及噎膈成因时,提出与饮食的不良习惯有关。宋代《济生方》著者严用和指出:“饮酒有节度,七情不伤,阴阳平和,气顺痰下,噎膈之疾无由作”说明饮食不节亦是诱因之一。

4.气血亏损,年高肾衰或先天禀赋不足人的气血亏损和年老肾虚作为内因与食管癌的发病有关。元代朱丹溪说:“噎膈反胃各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由气血虚弱而成”

二、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手术、放疗、化疗仍是目前治疗食管癌的三大主要方法。配合中医治疗,可减轻毒副反应,加强抗癌作用,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因此,积极运用中医药与手术、放化疗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

中药与手术相结合,手术前以中药扶正治疗,可增加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前的中药抗癌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癌症的发展。手术后可用中药调理,以扶正和驱邪相结合,根据不同病种及脏腑特性,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来遣方用药,治疗食管癌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是放疗后一种较佳的接力临时性治疗,坚持长期扶正驱邪中药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肿瘤复发的关键。放疗后多以益气养阴扶正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散结等祛邪治疗,可提高疗效。

中药与化疗相结合,在化疗期间治疗以补为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限制肿瘤的发展,减少白细胞下降,肝肾损害,使化疗顺利进行,有利于肿瘤的彻底治疗。

三、研究发展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不良反应较少。从临床报道看,辨证治疗仍然是主流,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是中医治病并获得疗效的主要手段和有力保障。所以一定要在肿瘤专家指导下使用药物,选方用药倾向于基本方随证加减,不再强调每证选方。由基本方逐步转化为专方,若再赋予一定的制剂工艺,可实现其工业化生产,故专方的使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专方与专方通过辨证还可以合方加减适应不同的证型。目前,以放疗和化疗为主,中医药施治为辅的治疗方式,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更为多见。这不但能增强其临床疗效,而且还能减轻甚至消除其部分毒副反应,从而较好地调控放、化疗疗效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使放、化疗的临床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实验研究表明,在抑制DNA合成、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诱导细胞分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中医与西医药物的抗癌机制是相通、一致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癌较之单纯西医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治愈率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各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最佳综合治疗模式,是今后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

赞赏

长按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gzhouxianhua.com/jbby/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